- · 机器人版面费是多少[04/09]
- · 《机器人》投稿方式[04/09]
- · 《机器人》数据库收录影[04/09]
- · 《机器人》期刊栏目设置[04/09]
大学学校是如何规定论文查重标准的(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首都医科大学2004年12月第6期文刊【摘要】中指出:“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缺乏关于神魂魄理论的内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涉嫌唯心论,从教材
首都医科大学2004年12月第6期文刊【摘要】中指出:“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缺乏关于神魂魄理论的内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涉嫌唯心论,从教材中彻底删除,至今未能恢复,致使许多青年中医不知神魂魄为何物,或对其存在有很大误解。神魂魄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瑰宝之一,是科学理论,值得认真发掘整理,应该在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恢复其相关内容。”
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中医文化的传承断层在魂魄,所以现在连很多中医从业者都不知道“魂魄”与健康疾病的关系。魂魄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面对人类的健康危机,“魂魄与生命科学”是中医药领域必须深入发掘和研究的。
发明了哪些奇技淫巧的东西?
大家要是了解历史,可以发现棉甲大面积装备的时期正好是火器大发展的时候——元末明初,这绝不是巧合,这正是多种因素而堆积出的结果,正是火器的大发展才造成了传统铠甲的弱势,逼迫着其向前发展。
棉甲
大家听到棉甲这个词的时候一定不要望文生义,以为棉甲就只是棉布做的铠甲,确实有一部分棉甲是单纯用棉花做出来的,和胖棉袄没什么区别,可以单穿也可以和其他铠甲混穿,说到底还是一种棉袄。、
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出自明代朱国祯著的《涌幢小品》。
三眼铳,射程近,命中率感人,值七钱银子,约等于26克白银
鸟铳口径6~20mm都有,但多为小口径,射程不错,“倭丸只到百余步,中原之丸可至二百步"《李朝实录》
不过还有一种棉甲的结构不是这样的,这种棉甲现在一般称为布面铁甲,也就是电视剧里面经常出现在清宫剧里面的那种带着避雷针(盔枪)的铠甲,这种棉甲是由复合材料做成的,又分为‘明甲’与‘暗甲’两种。
现在被称为布面铁甲的棉甲,古代没有布面铁甲这种称呼
‘明甲’的是以棉胆为底,将铁甲片以札甲形式连缀其上,或者直接将铁网包覆于棉胆之外;‘暗甲’则表里都是用棉布制作,但是用泡钉固定铁片作为内衬,因为甲片隐藏在棉布里,平常根本看不见,所以称为暗甲。
这类棉甲御寒、防护两不耽误,当然指望它能完全防护住火枪的射击那是不可能的,但远距离面对小口径的火器如三眼铳、鸟铳时,还是有不错的防护能力。
在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大家千万别以为它叫棉甲就以为这种铠甲很轻,是个人都能穿,明朝大才子唐顺之在《武编》有一篇“边军劳苦”,里面记载了戍边将士铠甲、战裙、遮臂等具共重45斤,铁盔、脑盖重7斤,再加上护心铁、腰刀、弓箭等等,共计88斤,士兵们深受其苦,期望能减轻重量。
棉甲,但这好像是仪式甲,内部没有甲片,泡钉只是装饰
内衬甲片的铁靴
明末战争时期,面对大量装备火器的明军,后金(清朝)制作出比明军更厚实的棉甲,甚至会给负责冲阵、攻城的士兵套上两层铠甲,这样面对明军的远程火器时,才能保证士兵在中远距离的安全。
而这种棉甲也确实对火枪有防护力,比如明万历年间的援朝中,明军指挥官李如柏的头盔被倭铳击中,幸亏盔中绵厚,才未至重伤。
在明代中后期和以及国内的反叛势力作战的明军为了抵挡敌军的火器,大开脑洞发明了许多防弹装备,比如战争时期我民用湿棉被+八仙桌做成的‘土坦克’,其实早在明朝时期就有雏形了,甚至明军在面对敌方的火器时还会把湿棉被打湿后挂起来,以用来阻挡敌方远程武器,但是这种装备也只能阻挡远距离或小口径火器,遇到威力大一点的火器就不好使。
湿棉被+八仙桌+土+独轮车=土坦克,真的能防住子弹
明万历三大征的援朝战争中,明军为应对日军的火器,特地在战前准备了高七尺(约2.3米)、阔一丈二尺(3.8米)的大棉被,战争开打时就把其打湿挂起来遮挡铅弹,但是没想到日本的火枪已经发展出了很大的威力,所以棉被的作用聊胜于无,明朝兵部左侍郎宋应昌特地找了日军铁炮(火绳枪)做射击实验,结果发现铁炮在八十步之外能击穿二层湿毯被子,五十步之外则能击破三至四层湿毯被子。故此,宋应昌建议入朝将士临阵作战时,要先在敌营四百步之外施放大将军炮糊日军一脸,等到日军铁炮射完弹丸之后,再向前进军。
湿棉被虽然防不住日军的铁炮,但是对小口径鸟铳却有很好的防护力,还可以挂在战船上防火箭等火器。就因为湿棉被的简单易得、防护有效,所以一直沿用到清朝,甚至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滚被手’的特殊士兵。“滚被者,用一大棉被厚二寸,一人执之,双手有刀。如箭至,即张被遮候;箭过,即卷被持刀滚进,斫人马足。”
文章来源:《机器人》 网址: http://www.jqrzzs.cn/zonghexinwen/2022/1207/2004.html